公司立足于行业智能运维领域,秉承“客户价值第一”的经营理念,把握行业数字化转型契机,深入行业研究,不断升级创新公司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新业务领域营销投入,电力领域的业务得到持续稳定增长,水利领域、轨道交通领域业绩实现较快增长,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业”战略方向,逐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行业的落地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79,812.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90%;通过深化降本增效,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为34.89%,较去年同期增加2.93个百分点;在保持高研发投入的基础上,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指标实现增长:营业利润4,490.8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0.51%;利润总额4,45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6.43%;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153.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3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746.32万元XK星空体育,较上年同期增长429.44%。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40,797.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63%;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86,903.1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8%。
公司秉持以创新促发展的战略思想,持续加大对新业务领域及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本年度公司总研发投入10,078.7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32%,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为12.63%。报告期内,人工智能、各行业终端产品技术研发均取得进展,自研了红外图像缺陷分析、非刚目标变化检测、小算力终端视频分析以及雷达可见光多源融合等算法技术,优化了输电线路各类隐患识别、测距及综合有效告警提升等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化应用,各类模型在国网芯、华为Atas等平台上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并完成多项全新产品的研发,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在产品上落地应用。针对大模型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场景化应用,进行了技术探索研究,启动了产品化落地开发工作。
2023年度公司共提交知识产权申请127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24项,外观17项,著作权27项,商标6项。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拥有量为605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167项,外观92项,著作权217项,商标50项。
2023年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y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数据统计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7日在中国申请并公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利,同申请号合并),公司以16项相关专利排名第32位。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信部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工信部移动物联网应用标杆案例、山东省级智能工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项荣誉资质并于2023年11月通过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级资质的认证;2024年1月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耕电力领域,电力领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009.44万元,业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在新业务领域,公司持续加大投入,水利及轨道交通领域2023年度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16.52万元、1,590.4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62.18%、11,203.14%,实现业绩突破。
截止至2023年底,公司在册员工为814人。从公司发展战略出发,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对公司的人员结构进行了持续的优化;在内部员工提升方面,公司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贯穿于工作中,重视员工职业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和风险意识的提高,本年度公司针对于不同部门、不同管理需求进行了定制化、差异化的培训,在实现培训全员覆盖的基础上,保障了培训效果的有效性。
2023年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政策,实施了上市后的第二期员工股权激励计划。自公司上市以来,已有百余名员工纳入股权激励范围,公司持续践行了“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未来仍将视战略规划进行相关方案讨论,让真正为公司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与公司共享发展红利。
报告期内,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对包括公司章程、独立董事工作制度、董事会各委员会工作细则等20余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或补充,逐步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公司董事会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积极维护公司利益和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独立董事勤勉尽责,对需要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事项发表意见并对公司相关管理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公司规范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准确和完整;认真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投资者的联系和沟通,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报告期内,公司引进科学、先进管理思路,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发展现状,对公司治理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持续提高了公司的组织运营效率;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公司持续进行业务流程化、流程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际的效率提升,提高了公司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公司募投项目“智能变电站全面巡视系统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将该募投项目予以结项,节余资金永久性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用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截至2023年底,公司首发募投项目已全部结项,资本市场的资金注入,促进了公司的经营发展,推动了公司发展战略的稳定、有效推进。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无人机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电力、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公司自研的图像、视频、行业大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算法已覆盖多个行业的不同场景;云边端协同技术支持主流AI芯片部署和集成能力;通过利用无人机机场管控平台和算法,构建面向全行业的无人机智能巡检应用。公司以行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先后推出了智能可视化终端、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等,并据此构建了天空地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立体巡检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大模型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为突破,不断优化后台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和中台的AI分析服务,赋能边缘和前端的AIoT设备,实现了人工智能在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场景的深度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为电力、水利、轨道交通和新能源等领域行业客户提供专业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立体巡检产品及解决方案。
公司的立体巡检产品围绕“感知+智能+交互”的技术体系打造,主要由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和智能终端产品组成。其中,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是赋能“感知”、承接“交互”的关键组成部分,融合了智能数据接入、管理、分析和交互等功能。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于一体,并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实现深层融合,为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硬件、无人机自动机场和智能管控平台组成,可实现无人机全自动巡检,并在不同行业场景快速落地。智能终端产品集成了边缘计算单元和自研AI算法,是人工智能定义硬件的最佳实践。
一站式人工智能开发平台是赋能“感知”、承接“交互”的关键组成部分,融合了数据接入、管理、分析和图形化展示等功能,助力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快速落地。平台将数据存储、清洗、标注,模型选型、训练、性能评估和SDK发布等功能融为一体,内置各类业界领先的预训练模型,并适配主流的异构算力平台。基于一站式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公司构建了完备的图像、视频、点云数据算法库及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算法库。同时,基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垂直行业的场景需求,一站式人工智能平台集成了基于场景定制化开发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XK星空体育。
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具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知识挖掘能力,利用内置的高性能计算和数字孪生引擎,可快速实现知识推理并提供多业务场景智能研判决策。公司自主研发的输电全景平台,整合通道可视化、无人机、在线监测、移动巡检、无人机巡检、大数据分析等终端及系统,并可完成隐患和缺陷的大数据分析挖掘及环境监控等业务系统的汇聚分析;公司研发的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实现了变电站设备状态全面感知、主动预警和智能研判;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公司建设了通过对水利知识进行提取组织和挖掘处理,构建持续迭代的水利知识工程体系,为决策分析场景提供知识依据;在轨道工务巡防领域,公司研发了铁路运行环境安全智能管控系统,系统内嵌各类软件应用模块对轨交行业多场景应用进行适配,实现远程监控、隐患识别、智能联动、辅助AI决策等功能应用。
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由无人机、无人机自动机场、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组成,可实现无人机巡检飞行任务的全自动执行。平台具备云边协同AI分析能力,可对飞行采集的视频和图片进行实时分析,并自动将业务场景中的隐患和缺陷形成巡检报告,助力用户辅助决策,可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多种业务场景。
智能终端产品集成了高度适配的自研AI算法和高性能芯片,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多种隐患的识别,同时具备数据采集、自动巡视、智能分析、实时监控、智能联动、远程遥控等功能,实现基础感知向智能感知、智能认知的蜕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
输电线路具有分布范围广、跨度大、运行环境复杂、隐患种类多等特点,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电网稳定性的需求,其对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线路运检模式难以适应输电专业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输电专业管理也在持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主要由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输电智慧物联平台、智能监拍装置等核心产品构成。该方案基于感知层智能监拍装置、本体监测装置等智能感知单元对输电线路通道及本体状态进行实时感知;基于公司的电力巡检图像隐患检测算法平台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对通道隐患和本体缺陷进行分析,实现通道隐患和本体缺陷识别告警,故障智能研判和运维辅助决策,达到减少线路人工运维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提高隐患处置及时性的目的,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基于公司丰富的行业经验,该方案融合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技术,随着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的逐步推广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对行业公司整体技术研发实力、行业方案适配度、服务及响应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
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锡盟—山东1000kV特高压线路”、“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等重大项目区段,以及连续六届“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保电工作,并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截止目前,公司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线路,市场占有率、装置在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61,683.76万元,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
公司自主研发的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以公司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为驱动,控制变电站部署的摄像机、机器人、无人机、声纹装置等开展室内外设备联合巡视作业,接收巡视数据、采集文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并形成AI分析报告,自动为用户推送缺陷告警等识别状态信息,达成了减少人工巡检安全隐患、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增强供电可靠性等目标。
公司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的50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单站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和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区域型远程智能巡视系统的检测,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认可。2024年1月18日,在中国电科院举行的“变电智能巡视算法年度验证活动”中,公司荣获“年度综合验证十强团队”。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的多个变电站现场,在落地应用的项目中,公司产品在整星空体育体识别精度、人员行为类的识别精度、刀闸分合指示的判断准确度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实际解决了用户的核心巡检诉求,获得了客户好评。
在变电业务场景下,公司的解决方案还包含直流电源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其中直流电源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中的充电装置、蓄电池组和馈线网络等进行在线监测、智能核容、智能诊断、性能分析、状态评估及故障预警的管理系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是对变电站辅助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实现辅助设备数据采集、运行监视、操作控制、对时、权限、配置、数据存储、报表以及智能联动管理。
智洋创新积极响应水利部门相关政策,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无人机等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四预”体系,搭建的数字孪生智慧水利平台,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拓展“2+N”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提供决策支撑,助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高铁、地铁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轨道交通行业对其运维过程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逐步增加。以此为前提,结合中国智能高铁体系架构2.0规划,智洋创新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多维感知等技术为核心,通过对场景的多维数据采集和AI智能分析,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解决方案,有效降低各专业的运维难度和成本,提高线路运行安全管控水平。
公司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除适配以上场景外,还可应用于配电、应急管理、新能源、储能等领域。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可视化、状态感知和无人机等技术,结合以场景和应用为基础的“云管边端”架构,打造新型智能运维管理模式,助力工业互联网建设及行业数字化转型。
公司以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为研发导向,形成了以市场和技术双轮驱动的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公司研发主要通过技术研究院、终端研发中心和软件研发中心协作完成,其中技术研究院主要承担核心战略技术及算法的开发,终端研发部承担智能感知终端产品的研发,软件研发中心承担主站类软件的研发工作。
公司研发按内容主要分为战略性技术研发、算法类研发、主站平台研发、智能感知终端研发等,具体情况如下:
(1)战略性技术研发主要是针对前沿技术的一些基础研究工作,探索新技术在行业发展中的应用趋势,保持公司技术的前瞻性,提升产品价值,主要由技术研究院牵头负责。
(2)算法类研发主要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研发,由技术研究院负责。该类研发着眼于对人工智能分析算法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和跟踪,结合公司业务领域实际需求,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的准确率和效率,提高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业务结合应用范围。
(3)主站平台研发由软件研发中心负责,基于公司系统构架平台与客户需求建立链接,及时响应需求,开发功能应用模块,满足应用场景;同时针对于新的行业应用构建应用端的系统级平台。
(4)智能感知终端由终端研发部负责,基于平台研发和算法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研发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满足电力(输电、变电、配电)、水利、轨道交通等领域需求的前端感知设备。
公司实行“以产定购”为主的采购模式,以项目需求为基础开展采购活动。公司采购按内容分为两类:原材料(如电子元器件、钣金件、电池等)和外包服务(如外协加工、施工及服务外包、电信增值服务采购)。
公司采购原材料品种繁多,主要分为两类:定制原材料(如钣金件、电池、线路板等)和标准件(如电子元器件、线缆、传感器等)。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库存情况并结合业务预期进行原材料备货。具体采购模式如下:
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样品验证、现场厂检等措施确定是否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
对于新增品类的原材料需求,公司会优先选择合格供应商目录中的厂商进行打样验证或产品验证,如需新增供应商,公司严格依据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供应商的甄选、目录导入,产品经验证合格后综合评估价格、供货周期等进行采购。
对于已批量采购的原材料,公司在合格供应商目录中选择,以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技术规格、质量、价格、供货周期、信用期和售后服务等作为选择依据,通过招标、竞谈等方式进行采购。
公司采购的外包服务主要分为三类:外协加工、施工及服务外包、电信增值服务,具体采购模式如下:
①外协加工,公司将生产环节部分非核心工序如SMT贴片、线束安装等委托外协加工商完成。该部分外协加工均由公司向外协加工商提供原材料,外协加工商根据公司要求及相关技术标准进行加工。
②施工及服务外包,公司输电项目服务外包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在客户输电线路上登高安装前端感知层设备;公司变电项目服务外包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在变电站内安装各项前端感知层设备、场地排线、安装完成后对于部分功能进行性能检测等。公司根据外包施工周期、项目紧要程度、当地供应商寻找难易程度、合作关系等选择长期合作或项目当地合适的外包公司进行。
③电信增值服务,主要为公司输电线路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使用电信运营商数据流量,公司向电信公司或其他有数据流量代理业务的公司进行采购。
公司主要采用“项目订单式”的生产方式,由于不同客户对电力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存在差异化需求,且受输电线路、变电站等基础设施位置、安装条件的差异,对产品的定制化要求较高,公司需针对不同客户实际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的系统性方案。公司产品定位于智能运维分析
管理系统,核心感知层设备(如输电产品前端感知层设备)及网络层通信模块主要通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并由供应商依据公司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各项主要部件,公司采购入库完成后,经自主组装、软件烧录、测试完成生产;对于上述烧录的软件、平台层的软件平台、应用层的软件均系由公司研发部门进行统一研发适配,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公司生产环节包括:项目技术方案设计,核心感知层设备生产(含模块组装、软件烧录、设备测试等),现场施工交付(含现场安装调试、系统联调等),具体内容如下:
公司根据客户产品功能、应用场景、规格参数需求及交付时间要求编制项目整体技术方案;对于核心感知层设备(如输电产品前端感知层设备),由于为系统通用部件,公司采用备货式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公司核心感知层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将众多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进行组装和软件烧录、测试完成生产。上述生产的核心环节均由公司自主完成,非核心环节如SMT贴片等则采用外协加工方式;对于嵌入式软件及平台系统,公司采用研发部门统一开发的软件系统及组件根据客户具体需求、产品功能特性及硬件特点适配安装。
公司在感知层设备组装测试完成后,根据合同、项目实施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技术方案,在客户现场进行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系统联调等工作。受制于公司施工人员数量有限及登高作业检测等资质限制,公司对于部分现场施工及检测等环节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商务谈判等方式实现产品销售,客户包括各级电网公司、电网公司下属公司及其他行业、企业客户。目前,销售范围基本覆盖全国,与电力领域客户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电网系统,各省电网公司的设备采购遵循较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各级电网公司根据其职责和权限,进行投资立项申报与审批,一般通过招标方式实施采购,因此招投标是公司获取订单主要方式之一。新行业方面,轨道交通领域、水利领域获得订单方式也主要以招投标为主。
电力系统运维管理产业涉及多个领域,运维管理场景复杂,行业内相关企业的优势产品各有不同,如中标企业自有产品不能较好满足中标项目的需求,其通常会向行业内其他优势产品的生产厂商采购。
电网公司下属公司一般多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通过与多家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从中择优选取供应商采购,水利及轨道交通领域行业客户也会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企业客户主要采用商务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产生业务需求后,公司通过商务谈判的方式向客户展示公司产品优势特点、应用场景及交付能力,协商完成后签订销售合同、组织生产、供货、实施。
公司其他销售模式主要为客户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组织的采购,公司按照客户要求签订销售合同、组织生产及供货。
公司在提供产品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客户的销售服务支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公司拥有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技术服务团队,及时响应客户问题及反馈,持续提升销售服务能力。
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数字化技术突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双碳目标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电网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电力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电力消费规模逐年增长,电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作出明确部署。2024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继续加大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包括加大特高压和超高压骨干网架的建设力度,以及推动数字化配电网、新型储能调节控制、车网互动等应用场景的发展,打造一批数智化坚强电网示范工程,促进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升电网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2024年的国家电网建设投资总规模预计将超过5000亿元。持续的投资将有助于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推动电力行业的软硬件全面升级,为相关行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输电通道源源不断为我国经济中心输送“血液”,是我国能源供应的“生命线”,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将密集通道纳入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保卫的重点。近年来,电网“双高”“双峰”特征更加明显,重要断面逐年增多,度夏保供期间,特高压直流等重要输电通道长时间保持大(满)功率运行,任何扰动或瞬时故障就可能引发电力供需平衡的“大问题”,保障重要输电通道安全运行对大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可靠供应极为重要。“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建设,无人机自主巡检、通道可视化、智能识别等技术规模化应用,标志着输电线路运维保障逐步摆脱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管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电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环,随着智能变电站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变电站的智能运维规模会不断增长。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是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智能网络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变电业务场景的技术落地应用是变电站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水利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为依据;以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为重点;以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等六条为实施路径,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一批智慧水利项目,推进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确保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补齐短板、消除薄弱环节、筑牢安全风险底线、解决累积性问题、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2023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加快水网数字化发展的规划,并将进一步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
人工智能赋能可视化应用,将无人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同时配合智能可视化装置实现多维立体巡检功能,将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获得更为精确的巡检结果。两者可相互配合,弥补巡检作业中的不足,也可实现设备联动、协同作业,将大大提升巡检效率、提高巡检质量。再进一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融合水利行业应用场景构建多源信息融合联动分析的水利全要素体系,完整、详尽的对流域水利态势进行全方位复现。
中国铁路建设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23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截至“十四五”末期,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含部分城际)5万公里左右。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基本形成,铁路网覆盖99.5%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网覆盖98%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
快速扩张的铁路基础建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与便利性,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流通能力,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维护工作。铁路运行稳定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一直采用较为可控的方式,依靠大量人力进行维护与巡查工作。但随着线路里程的增加与工作要求的不断细化,当前的运维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智能铁路的发展要求。如何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来达到智能运维的目标,提高运维效率与质量,是当前铁路行业对技术的需求特点。逐步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铁路各专业的应用,结合铁路成熟的系统架构,打造标准化、普适性强的智能运维管理解决方案,是铁路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高科技企业,确立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以“大、云、物、移、智”等前沿技术驱动创新,构建天空地多源感知云边协同的智能化产品体系。公司在深耕电力智能运维管理领域同时,积极布局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并实现了落地应用。
公司率先实现人工智能在电力领域的落地应用,业务主要集中在输电、变电、配电的智能运维管理领域,该领域是在国家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细分行业,行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电网客户对产品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较高,且行业企业需要根据客户不同应用场景需求提出相应的系统性方案,因此对行业企业的行业经验、技术创新能力与快速响应能力等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间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竞争为主。其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具有多学科技术门槛,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总体市场集中度较高。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趋于向优势企业集中。
基于公司丰富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公司的行业解决方案融合了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技术,随着电网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的逐步推广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对行业公司整体技术研发实力、行业方案适配度、服务及响应能力等要求不断提高。截止目前,公司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线路,从市场占有率、装置在线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智慧水利是国家水利部推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和六条实施路径之一,水利部统筹谋划智慧水利建设工作,目前处于技术探索和应用试点阶段,行业内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随着5G网络普及,BIM、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2+N”智慧水利的结构体系逐渐完善以及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水利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数字化管理手段逐步丰富。
公司积极探索无人机智慧化应用,赋能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在滨州成功落地形成“无人机+河管员+数字平台”的河湖数字化、立体化管护模式,解决传统人工巡查覆盖范围小、时效低、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基于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四预”体系,拓展城市防洪排涝智能化应用,为保障民生安全提供支撑。
2023年8月,水利部印发《水利简报》,重点推广了公司参与的山东滨州市河湖数字化管护新路径解决方案。11月,2023中国水利学术大会在河南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隆重举行,公司受邀参加并作《基于“无人机+AI+数字孪生”的智慧水利解决方案》专题报告,展示公司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城市防洪“四预”、无人机智慧巡航系统、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平台等智能应用及典型案例,获得与会领导、专家的好评。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名单》,公司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水利数字孪生系统”入选城市大脑领域名单。
2022年前后,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制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等规划文件,明确指出,在智能高铁技术体系框架1.0的基础上,面向智能铁路2.0技术发展目标,主要以“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为核心,广泛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定位、BIM等先进技术与铁路融合赋能攻关,深入开展赋能技术和智能系统的研发应用,完善智能铁路成套技术体系、数据体系和标准体系,塑造智能铁路技术发展领先新优势。
公司研发的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可应用于铁路线路安全环境管控、配电所智能运维、货运列车装载状态监控等场景,通过对上述场景的多维数据采集和AI智能分析,为客户提供智能化的运维解决方案,保障了铁路系统安全运行并提高了运维效率。目前该业务领域处于建设初期阶段。2022年公司参与贵南高铁“基于多维度和AI可视化的智能安防系统”课题,整体通过课题评审,占据市场先发优势。2023年公司参与国铁集团“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课题,在多次评比测试中处于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在铁路行业的落地应用得到逐步推进。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具有较为深厚的技术底座,以及产品工程化的能力。在线路巡防领域公司将依托深厚的技术基础、有效的数据资源、AI产品开发能力,深挖客户需求,持续不断的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家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发展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是排头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保障。我国电力能源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供需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压力,电力能源系统各环节亟需进一步解决电力运营安全、高效等核心问题。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提升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任务。国网公司深入贯彻“一体四翼”发展布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装备新技术规模化应用。
输电运维方面,国网持续推动“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建设,深化无人机自主巡检规模化应用,推动气象监测装置全覆盖,推动可视化监测装置智能化升级和监测装置规模化应用,加快集中监控建设与应用。输电专业要推进架空线路监测装置部署,扩大图像检测、行波检测、舞动、覆冰、杆塔倾斜、微气象等装置部署范围,实现架空输电线路全线监控,同时要加强高识别率人工智能图像算法应用,提升准确率,降低漏报率。2015年输电智能运维相关方案推出以后迅速得到电力客户的充分认可并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增长。经过8年的推广,目前市场渗透率正逐步提升,部分先发市场逐步趋于全覆盖,市场已进入业务平稳增长周期,从长期来看,无论从市场层面还是技术方案层面,市场竞争度逐步加强。随着新兴技术的日趋成熟、客户需求的逐步升级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份额逐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先发技术优势企业有望获得市场份额的提升。
变电运维方面,加快推进变电运维“两个替代”即远程智能巡视替代现场人工例行巡视、一键顺控操作替代常规倒闸操作。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和行业难点,充分发挥在电力领域多年的技术储备优势,持续探索、深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输电领域的落地应用,实现潜在故障和风险的智能预警和快速响应,推出适用不同区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竞争地位进一步巩固。变电方面公司研发的“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设备隐患和缺陷,实现了在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替代人工现场巡视。据公开资料显示,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约为3万余座。2022年国家电网组织了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的集中送检,公司成功通过中国电科院的检测,成为第一批合格建设单位,占据了市场先发优势,目前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领域未来仍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2023年9月,国家电网发布《智能运检白皮书2023》,提出到2025年,智能运检模式基本建成,2030年智能运检模式全面建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入运检业务。2024年,预期国家电网将继续加大电网投资,加快建设特高压和超高压等骨干网架,围绕数字化配电网、新型储能调节控制、车网互动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数智化坚强电网示范工程。通过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到,2023年全年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2238亿元,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统计显示,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投向了4个领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成投资3227亿元,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665亿元,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完成投资2079亿元,水文基础设施、智慧水利等其他项目完成投资1025亿元。
2023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于两年内分批安排使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据悉此次增发的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据财政部介绍,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3年,IDC发布的《中国智慧水利市场分析与领导者实践,2023》显示:目前水利行业的数字化投资占比保持在1%~2%,在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推动下,未来几年将进入信息化投资加速周期,预计2025年投资占比达到2.2%,届时数字化投资比重上升会带来每年超200亿元规模的智慧水利市场空间。报告集成了国内智慧水利头部技术提供商,形成智慧水利技术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生态图表,智洋创新入榜。
目前全国各地争相落地试点项目进行探索,所涉及的无人机全自动巡航、BIM、三维模拟仿真、水利专业模型、智能识别模型等新一代技术已在水利场景下实现落地应用,改变了以往水利管理工作监管方式,切实提高了监管效率与智能化手段。随着新产品、新技术在水利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应用,将为水利行业带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2023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年,国铁集团发布“智能高铁2.0”发展规划,体现了“体系正向设计、全专业协同、跨行业综合、预测性分析”4个方面的代际特征,从技术体系、数据体系、标准体系等维度构建智能高铁体系架构2.0,规划了建造、装备、运营等领域智能化重点攻关任务和实施路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编制《智能高速铁路2.0科技攻关方案》,在BIM引擎、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等工作。
2022年,国铁集团发布《高铁和普铁主要干线视频补强工程实施方案》,对高铁线路进行视频监控补强,部署密度最高到200m一台高清摄像机(路基段、隧桥结合部),2025年完成所有300km/h及以上时速线路的视频补强工作。大量摄像机数据无法通过人工监控,急需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赋能;以“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为核心,关键技术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云计算、物联网等会在行业内逐步实现标准化落地应用,助力智能高铁建设。
2022年,国铁集团工电部研究并明确启动“铁路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印发《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暂行)》,要求:“增加视频智能分析、预警功能,强化视频大数据算法功能应用,推进沿线视频自动巡查分析,降低人工巡查劳动强度”。根据《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技术要求(暂行)》的要求,铁路沿线需部署边缘智能分析终端,将沿线摄像机分析结果接入路局级线路巡防生产管理系统,提高智能分析效率与实时性,实现“云边协同”技术路线,线路巡防业务领域预期市场广阔。
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始终坚持以“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水利、轨道交通领域,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整体技术水平较为先进。
2023年度公司新增知识产权97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15项,占比68.18%),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著作权27项,商标6项。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拥有量为605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57项,占比72.15%),实用新型专利167项,外观设计专利92项,著作权219项,商标48项。
2023年人工智能、各行业终端产品技术研发均取得较大进展,自研了红外图像缺陷分析、非刚目标变化检测、小算力终端视频分析以及雷达可见光多源融合等算法技术,优化了输电线路各类隐患识别、测距及综合有效告警提升等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化应用,各类模型在国网芯、华为Atas等平台上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并完成多项全新产品的研发,人工智能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在产品上落地应用。针对大模型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场景化应用,进行了技术探索研究,启动了产品化落地开发工作。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高端人才的引进,与之相关薪酬等相关费用随之增长所致。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目前,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7个省级创新平台,已形成一支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核心技术梯队,技术能力覆盖计算机视觉、数据分析算法、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无人机的各个关键环节,团队参与的研发项目多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公司在济南、淄博、广州、北京设有研发中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共349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2.87%。公司长期保持了研发费用的高投入,2021、2022年度及本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6,902.19万元、8,739.65万元、10,078.75万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52%、13.02%、12.63%。
公司在注重研发投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2023年度公司新增知识产权97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15项,占比68.18%),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著作权27项,商标6项。报告期末公司知识产权拥有量为605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人工智能相关专利57项,占比72.15%),实用新型专利167项,外观设计专利92项,著作权219项,商标48项。
2023年全球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y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发明专利排行榜(数据统计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7日在中国申请并公开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利,同申请号合并),公司以16项相关专利排名第32位。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获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信部先进计算典型应用案例、工信部移动物联网应用标杆案例、山东省级智能工厂、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项荣誉资质并于2023年11月通过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三级资质的认证;2024年1月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数字孪生、无人机技术应用、软硬件集成领域不断深耕。凭借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603138)资源,公司已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图像、视频和语音算法库,可实现“感知—认知—决策”闭环。公司自研的一站式AI智能平台产出模型支持多种部署方案,降低了落地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公司自研的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可通过核心算法为前端智能可视化产品和无人机产品赋能,实现行业场景应用的快速落地。公司在加强自身研发梯队建设的基础上,重视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珠三角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为公司技术迭代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助力。
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团队建设,经过数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拥有了一支349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先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并完善了技术人才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制度。公司持续引进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及管理人员,增强公司技术人员的储备,保持研发团队的活力。公司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确保技术人员始终掌握行业内的先进设计思路、研发方法和生产工艺。公司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行业展会、行业专业会议等,以使技术人员能够始终把握行业内的前沿方向。为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经营管理架构、激励政策、人才培养及晋升机制,持续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在管理团队的带领下,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和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从客户需求出发指导技术研发,开发贴合客户需求、技术水平更高、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新产品,以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
在电力智能运维领域,公司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拥有行业的先发优势。得益于对行业经验深刻的理解和行业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公司及时洞悉下游电网公司对电力智能运维的需求及现有电力系统运维中存在的问题、弊端,并依托于公司较为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技术储备,不断推出解决行业痛点的新产品。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已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相关认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检验中心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评审。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开发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检测、问题分析及改进等方面对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业务流程进行严密、系统的管理控制,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公司组建了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质量控制团队,并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充分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此外,公司相关产品通过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或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严格检测,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客户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公司秉持“专业服务、超越期望”的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客户服务工作。公司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销售服务团队,服务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公司服务团队与新老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第一时间响应客户服务需求,并与公司研发、生产等技术人员密切联动,有效解决客户问题,并持续跟踪客户需求,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了客户粘性。同时,客户需求的直接及时反馈有效保障了公司与市场的同步升级、发展。优质的服务及快速响应能力已成为公司业务扩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仍集中于智能运维管理领域,该领域涉及的技术广泛,涵盖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电力检测和智能诊断、网络通信、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字孪生、无人机等。随着国家对行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的落地实施,新产品、新技术在该领域的形成、发展及迭代速度逐步加快,若公司未能及时把握或跟随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失败或是开发完成后不符合市场需求,将可能面临核心技术落后、产品升级迭代滞后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
公司业务涉及的多项核心技术,已通过申请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形式加以保护。由于公司申请的专利中尚有部分未获得核准,其他未申请专利的技术亦不受专利法的保护,易被泄密和窃取。未来公司不能排除技术人员违反职业操守泄密的可能或者核心技术被他人盗用的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此外,人工智能、视觉技术等专业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如果公司不能及时引进符合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或是激励机制缺乏竞争力导致技术人员流失,将影响公司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在深耕电力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一方面公司需要保持在技术方面的先进性,持续研发新产品并改进现有产品,另一方面需根据不同客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差异化配置和改进。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大量的资金,如果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不能顺应市场需求、技术变化和不断提高的客户技术革新要求,公司将面临技术研发投入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风险及技术可能被竞争对手更为先进的技术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的客户仍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主要为国内各级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报告期内,公司对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2.70%,其中对国家电网及其下属企业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5.54%。若穿透至最终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对电网公司的销售收入为72,476.37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1.15%。若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相关政策、投资规模、电网公司采购偏好发生不利变化,或公司产品技术性能、创新能力及售后服务等不能满足电网公司客户需求而导致销量下降,将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自2015年相关产品上市以来,随着输电智能运维产品的持续推广,市场实现快速增长,部分先发区域市场应用渗透率逐步提高,未来存在客户需求出现放缓的风险;近年来新兴技术的快速涌现,必然对已经日趋成熟的输电智能运维产品方案产生竞争和替代效应;从长期来看,输电智能运维产品已进入平稳增长期,难以保持高增长趋势,存在产品需求放缓或下降带来的业绩压力。目前,公司的智能运维产品体系已覆盖电力领域的输电、变电、配电专业,自上市以来公司在深耕电力领域的同时,持续加强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拓展,报告期内相关领域的业绩取得快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电力行业的业务收入占比为91.82%,公司收入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电力行业投资政策及方向的影响较大。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客户需求变化或采购数量下降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经营管理规模扩大及新业务领域的拓展,公司将面临产品研发创新、市场开拓、新兴技术冲击等各方面挑战。公司可能存在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的业绩下滑风险。面对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公司积极布局水利、轨道交通领域,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增加在新业务领域营销和研发投入,实现了业绩的较快增长,但尚未形成利润贡献。
随着电力智能运维领域的发展和客户需求不断升级,一方面,行业内原有竞争对手的规模和竞争力可能不断提高,生产出更匹配客户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电力相关上市公司或其他企业可能迅速进入电力智能运维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公司可能面临更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竞争的加剧会对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产生冲击,进而对公司经营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2016年至今,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下半年收入占比较高。同行业公司如申昊科技300853)、亿嘉和603666)等也存在类似的季节性波动,主要是因为电网公司及下属企业具有严格的计划采购制度,预算约束较强,电力系统的投资立项申请一般集中在每年四季度,次年年初对上一年的立项项目进行审批,合同项目的执行与实施相对集中于下半年。由于公司的人力成本、研发投入等支出在年度内发生的较为均衡,从而导致公司净利润的季节性波动较明显,上半年净利润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一般明显少于下半年。基于上述行业特点,公司的销售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特征。未来,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该现象会有所改善,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仍然面临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逐步向水利、轨道交通等行业进行拓展,但目前还处于较前期阶段,业务量占比较小,公司的主要客户仍为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电力行业中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项目合同比例较高,招投标过程通常受到客户预算、市场情况、招投标条件及其他竞标者所提供的报价等若干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司通过招投标所获得合同的数量、金额和毛利率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所波动,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41,029.67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6.48%,公司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若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情况,将对公司业绩和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5,896.75万元,较上年末增加5.80%,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3.02%,绝对金额及占流动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
公司存货由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构成,报告期期末账面价值分别为4,431.79万元、523.47万元、294.01万元、3,831.05万元和16,816.42万元。受现场施工环境、客户项目投资进度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项目执行周期较长,发出商品金额较大,存货周转率相对较低。较大的存货规模和较低的存货周转率对公司流动资金提出了较高要求,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的账面价值分别为7,979.23万元、24,532.30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8.33%、40.08%,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7.09%、21.81%,绝对金额及占流星空体育动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若出现应收账款无法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且需对外支付相关采购款时,将对公司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1、目前,公司电力智能运维分析管理系统可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并有效减少运检人员配置需求,助力无人巡检的实现,契合了国家电网坚强智能电网与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战略。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如电网客户发展战略发生变化且公司未能及时调整产品技术研发方向或匹配经营策略,则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助力各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积极拓展水利、轨道交通等新业务领域。新业务领域前期业务拓展及研发费用投入较高,后续公司若未能及时有效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市场推广情况不及预期,将对公司整体业绩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所处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行业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国家目前致力于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未来国家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面临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智能化数字化提升的双重任务。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方式加快建设。根据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是2021年底的2倍。统筹高比例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加快电力系统数字化升级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迭代发展,全面推动新型电力技术应用和运行模式创新,以电网为基础平台,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发展。
我国风力、太阳能等非化石新能源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一样,均集中于工业不发达的三北地区,而工业发达用电量大的区域集中于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发电和用电区域的不协调促使我国仍需建设以高压、特高压为主的长距离坚强输电网络。提升电网设备智能化、无人化程度,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力运维和检修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快速提升电网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有力抓手。2024年1月12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加快建设新型电网,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数智化电网在技术上体现为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安全防护等数字技术、先进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柔性直流、可再生能源友好接入、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等能源电力技术深度融合;2024年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AI赋能产业焕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更好发挥跨央企协同创新平台作用。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公司一直持续在输电智能巡检领域推动AI+行业应用落地,大力推进智能设备在电力行业的应用,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互动化为特征的电网体系,在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会发挥巨大作用。
目前水利行业处于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急需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预计到2025年,水利行业信息化将以“2+N”整体架构体系,与数字模型、水利模型、智慧使能深度融合,建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体系的水利行业数字化平台,提升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支撑组件及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预计到2035年,将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达到水利行业智能化应用目标,形成区域加流域综合管理、流域与流域协同管理新理念,并在区域和流域间,形成业务多维融合,流域与流域间,形成联合调度、联合运行多位一体的新模式。
2023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铁路安全运行,提高运维质量和效率,近两年国铁集团提出“智能高铁2.0”的建设规划,规划以“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为核心,广泛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北斗定位、BIM等先进技术,通过对铁路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和相关内外部环境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物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科学决策,实现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智能高铁系统。
铁路行业正稳步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稳步前进,依托行业自身的规范化特点,新技术会以标准化的方式得到快速的落地应用,逐步实现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形成多源感知、智能运维、辅助决策的运维管理模式。
以国家开展“数字中国”建设及“人工智能+”行动为契机,紧握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大机遇,立足自主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数字孪生等多学科技术的行业落地应用,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行业星空体育智能运维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行业”为整体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力、水利、轨道交通及其他领域的深度应用,为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开创新格局,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以人工智能为楫,以行业客户需求为舟,以国家数字化转型为奔流,坚持对行业技术的持续创新,通过行业的深入研究、技术的投入与进步、方案的优化与完善,增强公司在电力智能运维领域的领先优势,提升公司市场占有率,持续推动公司在水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业务探索,逐步推进公司“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战略,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电力、水利、轨道交通行业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通过公司的技术创新和方案落地为保障电力、水利、轨道交通的稳定、安全运行助力是公司存在的价值,也是公司履行社会价值创造、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践行价值创造的同时,公司将积极进行投资者的利益回报。本年度公司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扣减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00元(含税),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送红股。截至2024年2月29日,公司总股本153,512,547股,以扣除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数1,435,000股后的股本152,077,547股为基数,以此计算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0,415,509.40元(含税),占2023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73.23%。
智能运维领域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具有多学科技术门槛,技术创新能力是行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客户需求的升级,企业技术研发实力、行业方案适配度、服务及适应能力将决定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2024年市场侧、技术侧将高效联动,持续加强市场洞察和产品规划能力,充分调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客户真实需求,使公司的产品紧贴市场发展趋势;持续进行公司行业软件及算法应用落地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行业技术拉通机制建立,实现跨多行业技术赋能。
建立监管政策跟踪及反馈机制,及时普及资本市场规则及监管政策,增强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的合规风险意识。在监管政策的指引下,与监管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及时发掘并合规披露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让资本市场更准确、及时的了解公司,展示公司的经营成果,传递公司价值。同时加强内幕信息管理及信披合规管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强对人员管理和组织效能的评价,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工具,持续完善相关绩效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评价和结构优化,不断提高人员效能。公司将根据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股权激励等资本市场工具不断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持续践行“诚信、创新、专业、共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人力资源硬实力的打造,保障公司发展需求,促进公司战略达成。
公司将持续推进企业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公司高效、规范运行,实现业务流程与信息化系统融合,让数字化、信息化管控在研发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多个管理板块发挥起良好的作用,提高公司数据交互水平,提升公司运营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公司运营效率。
目前,电力运维市场仍是国内最好的市场之一,面对新的市场变化,公司将强化市场洞察和产品规划,充分发挥并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通过更为先进的技术方案和更优质服务,持续巩固、深化与电力系统客户的合作关系,稳固公司在电力行业的领先优势。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大水利及轨道交通的技术研究及市场拓展,在研发和业务层面持续加强支持,实现新业务领域的持续快速增长。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