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仍错综复杂,建筑市场竞争继续加剧。面对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公司围绕董事会的正确领导,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五五战略”规划落地为目标,以流程型组织变革为抓手,积极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新签合同金额202.7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钢结构销量122万吨,同比增长8.9%;业务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5.04%;归母净利润5.48亿元,同比-21.59%;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明显改善,实现流入净额4.71亿元,为三年来首次由负转正。具体经营情况如下:报告期,公司稳质提效抓业务突破的同时,坚持红线%。其中,新签工业建筑项目100.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18.8%;EPC及装配式建筑项目新签合同33.1亿元,同比增长16.2%;公共建筑项目新签合同61.4亿元,同比下降12.2%。从订单结构看,to B类的工业建筑项目比重进一步加大,占比由62%提升至66%,相应的to G类政府投资项目从38%下降至34%。报告期内,公司现金流有明显改善,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也有优化。虽然应收账款余额较2022年同期有所提升,但3年期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占比为20.64%,较2022年下降3.34个百分点。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曾在国际市场承接多项地标式项目,如卡塔尔卢塞尔体育场、沙特吉达国际机场等,从而树立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和口碑。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实现国际业务的稳步发展,累计中标26.9亿元,同比增长106%。新中标了菲律宾BDO银行项目、哈萨克斯坦多功能运动中心、孟加拉希莱特机场、巴新恩加商业中心等重要项目。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制造业外迁机会,公司很多国内客户也开始考虑海外建厂。公司在国际市场耕耘多年积累的品牌与经验,以及与客户在国内多年的合作关系,强化了双方合作“出海”的可能性。近年来,公司已先后跟随比亚迪002594)汽车、浦林成山轮胎、中策橡胶、奥克斯电器等企业“走出去”,为“出海”企业建设现代化制造工厂,助力国内企业在海外落地生根。2023年,公司新签海外工业建筑订单7.3亿元,同比增长188.8%,占全年订单总额的3.6%,占海外订单总额的83.3%。报告期内,公司的EPC业务从公建领域扩大到工业建筑领域,继续通过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快速提升个均合同额。新签EPC及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签约金额33.1亿元,同比增长16.2%,包括安徽雄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杭州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医药制造生产基地项目、海南澄迈生态智慧工业园项目等。自2023年下半年国常会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加码落地。公司充分利用自研的装配式住宅产品体系施工快、污染小等的优势,积极融入“城中村改造”建设,公司承建的上海普陀红旗村5号地超高层钢结构项目于年内成功完成封顶仪式。同时,报告期内,公司又新签“上海嘉定真新社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合同金额4.22亿,为公司不断积累“城中村改造”项目业绩,有助于未来在该市场的开拓和业务承接。公司依托在工业建筑领域丰富的屋面资源,秉承为客户提供低碳智能建筑综合服务的理念,布局“钢结构建筑+分布式光伏屋面”一体化业务,通过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厚公司利润。报告期内,光伏组件价格大降,进一步促进分布式光伏的应用。在外部有利环境推动以及公司自身努力下,公司先后承接了敏实集团咸宁基地、长鸿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等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BIPV业务签约额达1.5亿元,较往年大幅增加,实现了BIPV业务新突破。根据“五五战略”规划,公司在“自营自建”之外,通过工业连锁和战略加盟方式将自身的品牌技术与当地合作伙伴的资源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公司工业建筑业务和装配式技术的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营企业4家,截止目前共签署合营企业7家,合营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承接业务合同额4亿元,同比增长161.3%。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与品牌引领,以持续技术创新和创优夺杯,提升品牌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荣获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中国钢结构金奖12项。同时,公司下属子公司“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荣获浙江省工程建筑行业唯一“质量奖”,入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是浙江省建筑业唯一入选企业。此外,公司取得省级科技成果或新产品6个,省级工法11个,发明专利授权35项,受理62项,3项科技成果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2023年以来,公司以流程型组织变革为抓手,推进各事业部的流程型组织能力建设,拟通过系统性、全局性思维重构业务新流程,推动公司对外“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和对内“以奋斗者为本”的组织变革,从而打破部门墙,确保战略流程落地、提升团队工作效率、激发组织活力,为员工提供更多成长空间和机会,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产品解决方案。至今,已先后完成9次流程变革集训以及流程还原、新流程设计、流程风控讨论相关专题会,并逐步将流程变革范围由三家试点公司推广至八家试点单位。面对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浪潮,公司积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聚焦企业数智化管理转型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注入全新动能。报告期内,公司下属专门从事数字化转型升级业务子公司比姆泰客新签订单1,001万元,同比增长74.7%。在施工管理端,由其自主研发的可视化智慧工地系统,深度融合BIM、GIS、IOT等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增强交互性和可视性,实现对施工进度、施工场地、施工人员等的全方位管控,进一步提升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工厂制造端,公司积极引导各生产基地开展机器代人和智能化设备升级,通过引进激光切割机、智能化组焊和焊接设备等智能设备,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缓解用工成本。(一)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工业建筑的高端市场,推动工业建筑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9月,习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所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到年度政府重要工作中,报告中提到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拉动国家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早在2021年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计划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投资数据也显示国内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偏好。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3%,我国制造业投资仍保持6.5%的客观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面对国家的规划目标以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已有多个行业的高端制造企业开始纷纷布局和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扩张计划,而这一产业升级步骤的加速,对公司以战略新兴及高端制造业为客户群体的工业建筑业务,将会受益不断,助推工业建筑业务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二)制造业出海成新浪潮,有力推进工业建筑的海外发展,打造第二增长路径近年来,我国一直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在“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战略指导下,高端制造业出海成为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而海外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也推动着国内制造业向海外进行转移的进程。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我国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首次超过60万家,达64.5万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高端制造业出口值达到10.65万亿元,占全年出货值比例72.84%,自2020年以来,高端制造业出海贡献度连续4年保持在70%以上,且2023年该比值创历史新高。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列入今年工作任务,更多的制造业出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面对此契机,公司也积极开展工业建筑海外业务拓展,将海外业务打造工业建筑业务的第二增长路径,实现国内外业务并举,推动工业建筑业务的高速发展。(三)双碳东风下,建筑绿色化和低碳化是必然趋势,装配式建筑、BIPV等绿色建筑模式的在双碳政策的催化下,绿色建筑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钢结构先天具备“工厂制造”的工业化属性,且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碳排放与资源使用量均较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更低,是绿色建筑中的受益方向。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钢结构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钢结构用量达到1.4亿吨左右,占全国粗钢产量比例1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到2035年,钢结构用量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25%以上,钢结构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逐步达到40%左右,基本实现钢结构建造智能化。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都明确指出要发展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支持使用钢结构建筑等要求。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期,在政府推动下,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政策及指标不断出台,此类建筑注重建造速度且有绿色建造要求,而装配式建筑建造周期短,品质可控,能够满足短期内快速提供保障性住房及改造的需求。故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等发展目标。4月1日起,《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正式实施,强制要求“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完成。”7月,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在顶层设计下,地方相关文件更是纷纷出台行动方案,确定了光伏应用指标。如报告期,北京市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求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1.9GW;要求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园区、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等等。基于上述背景,分布式光伏应用开始规模性呈现,根据《2023年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2023年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96.29GW,同比增幅88.39%。BIPV行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公司作为既懂建筑又懂光伏,既懂结构又懂建筑围护的钢结构建筑企业,凭借复合型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此机遇下能够取得更多的业务拓展,实现业绩增量。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国家建筑业发展重点任务。所谓智能建造是指在建筑行业的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中,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并与建筑工业化技术相结合,实现建筑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智能建造旨在提高建筑产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安全水平和环境友好性,推动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培育一批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2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要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出要不断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建筑品质,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为路径,切实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12月工信部联规〔2023〕258号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的相关要求;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也提出了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等要求。2023年,我国房地产调控由“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向“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转变。在新的供求关系下,中央及地方一方面不断出台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将其打造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同时,政府进一步开启房企融资松绑。2023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2024年1月房和城乡建设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提出实施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制度,精准支持项目合理融资需求。部分城市也相继发布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加大首套房和改善性住房政策支持力度。由此房地产行业的有利因素逐步增加,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实现筑底企稳。面对国家对房地产一系列政策的变化,房建企业可能更多地参与到有政府背书的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中,防范市场风险。同时融资环境的优化,有效的缓解房建的资金链压力,降低信用风险、财务压力向建筑施工总包企业及下游的传导。钢结构,指用钢板和热轧、冷弯或焊接型材通过连接件连接而成的能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钢结构工程业务是公司的业务基石,公司提供设计、制造和安装一体化服务。在结构工程的基础上,公司提供完整的建筑产品。首先建筑的完整性:公司提供的是建筑整体的完整解决方案,不仅包括结构本身,还涵盖楼面、墙面、屋面、楼梯、设备机电、装修等所有完整建筑所必须的部分;第二,可实现高装配率:对于装配式建筑,公司自主研发开发形成了绿筑GBS集成体系,装配率最高可达95%。公司的建筑产品体系可以分为公建、工业和居住三大产品类别。公建产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非标产品和标准化产品,非标产品指机场、高铁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剧院等个性化订制产品,标准产品则主要指装配式建筑,包括学校、医院、办公产业园区等。工业产品指工业类厂房,以及延伸的物流中心、仓储冷库、垃圾焚烧站等。居住产品则主要包括住宅和公寓。对于钢结构工程业务,公司采用专业分包模式,提供设计、制造和安装一体化服务。在此基础上,公司正积极从钢结构工程专业分包商向EPC工程总承包商进行转型,进而商业模式也有所变化:从钢结构工程的分包商,即建筑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向整体建筑产品和全套建造服务的提供商转型,即提供包括整个建筑相关的项目策划、设计、采购、制造生产、施工安装、运维等所有建筑项目环节在内的全套技术、产品和服务。1、紧随国家战略,打造高端制造及新兴产业“朋友圈”,实现工业建筑多年高质量增长公司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趋势,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打造了公司以新兴产业高端客户为客户群体的抗周期工业建筑业务。公司工业建筑业务承接已连续10多年保持增长,报告期更是首次突破百亿金额大关,公司建立了以各行头部企业为主的客户群体“朋友圈”,如在5G、数据中心方面,公司积累了腾讯、苹果、阿里巴巴、华为等高端客户;在物流冷链方面,积累了盒马鲜生、荷兰夸特纳斯、京东、顺丰、普洛斯等高端客户;在新能源汽车及高端制造方面,积累了比亚迪、吉利、宝马、宁德时代300750)、发那科等高端客户,在零售消费方面,今麦郎、开市客、和路雪等高端客户。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业务,很重要的瓶颈在于选择优质的屋面资源。公司每年承接上千万平方的工业建筑与公共建筑项目,并且业主方都是经营良好具有持续生存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客户渠道。如报告期内,公司为多年合作的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敏实集团提供BIPV服务、为国内TPES(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领军企业——长鸿高科605008)集团提供钢结构厂房及BIPV屋顶等一揽子工程服务等等。精工钢构从2008年开始布局国际化业务,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钢结构专业承包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公司通过创新驱动,积极融入,拓展国际市场,打造精工的海外品牌。目前,公司在海外建立了9个分公司,与近3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涉及了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印尼等多个地区。承接了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沙特帝王塔、卡塔尔卢赛尔体育场、孟加拉达卡国际机场、新西兰TE KAHA体育场项目等多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公共设施项目,报告期公司还中标了15.51亿元人民币的菲律宾BDO CorporateCenter Makati项目之钢结构专业承包业务,该项目是公司迄今为止承接的单体金额最大的钢结构专业分包订单。近年来,公司借助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制造业外迁机遇,公司一方面借助自身海外渠道挖掘高端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借船出海”方式,拓展工业建筑海外市场。公司已先后跟随比亚迪汽车、浦林成山轮胎、中策橡胶、奥克斯电器等企业“走出去”,为“出海”企业建设现代化制造工厂,助力国内企业在海外落地生根。2023年,公司新签海外工业建筑订单7.3亿元,同比增长188.8%,占全年订单总额的3.6%,占海外订单总额的83.3%。根据公司五五战略规划,在“自营自建”之外,公司通过专利授权模式、工业合营连锁模式,进一步推动钢结构业务以省市为基点在全国范围的布局和推广。截至目前,公司装配式技术加盟业务已在国内东北XK星空体育、华东、华北等六大区域的19个地区发展了技术加盟合作伙伴,并通过技术加盟合作伙伴在加盟地进行资源配合,承接钢结构项目近4亿元。在工业合营连锁方面,公司通过与当地优秀的建筑团队成立由公司控股的合资公司,公司的品牌、技术与合伙人在当地的资源相结合,快速推进公司工业建筑业务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升公司的市占率。截至报告期,公司工业板块的合营连锁业务已发展合营伙伴7家,实现签约项目合同金额5.5亿元。公司是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和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拥有ISO质量体系认证、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制造企业特级资质、新加坡国家钢结构专业加工与安装SI资质、日本钢结构H登记认证、美国钢结构制造AISC认证等等。公司凭借这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品质保证以及优质的服务、技术切实地提升了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打造了一座座城市地标和优质工程,赢得了市场口碑。在“世界七大奇迹”和“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中公司承建的项目独占七席,承建的15座建筑入围“中国新时代百大建筑”。同时,公司在体育中心、交运枢纽、超高层写字楼等领域都积累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案例:世界最难的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鸟巢);世界最大的体育馆——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主体育场“金碗”;世界第一大、第二大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北京新机场大兴机场、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等等。截至报告期,公司累计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钢结构金奖等工程领域的高级别大奖280项,并多次获得钢结构空间领域最高奖项“综合金奖”及“综合银奖”,以及“国家优秀工程奖”。公司下属精工国际由于在孟加拉达卡国际机场项目的优异表现,得了承包商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扬,荣获三星物产“优秀供应商”的最高殊荣,公司是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中国企业。公司的品牌建设,有助于更多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工程的承接,对公司业务拓展、巩固公司的行业地位,不断扩大“精工”的品牌影响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司始终坚持将创新作为企业成长的来源,深谙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通过多年的项目经验积累提炼、研发迭代,形成了以“精工十二大技术体系”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衍生出业内领先的专有技术、工法和科技成果,为巩固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报告期,公司先后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为钢结构行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最多的公司。累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4项,国家级工法9项,省部级工法93项,获得专利(含实用新型)逾千项,参编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近200项。公司拥有下属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院士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济精工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是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上海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推广基地、浙江省钢结构装配式集成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系列技术研发成果和地位的取得,不仅巩固了公司在同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为公司“高大难特新”钢结构建筑的实施带去核心技术供给、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承接能力,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公司早于2020年开始布局数字化,并基于二十余年横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总结形成了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论和实践体系,于2020年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并入选成为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的国家试点企业。公司现已构建了基于BIM信息数字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体系,采用数字化智能管理手段来全面打通项目的信息流、物流、价值流和资金流。具体地,公司聚焦于产品服务标准化、智能化、集成化,围绕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施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重点开展数字化相关研发和尝试,已积累了超过1000个的项目管理实践,且成效显著。报告期,公司继续加快数字化的推进,深化数实融合,实现智能建造。公司将袍江精工(国际)钢构生产工厂打造成数字化、零碳化样本工厂。该工厂从建造到生产始终秉持“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应用了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自动化焊接、激光三维扫描测量与数字拼装技术等技术及智能设备,并借助新一代数字化技术赋能生产管理,实现工厂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人力成本下降约50%、一次检验合格率超过99.7%。同时通过数字化方案降低了设备的碳排放,建造时采用了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年可减少资源成本约500万元。2024年4月,该工厂获得全国权威认证机构——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旗下首座、浙江省建筑行业首座“零碳工厂”正式诞生。报告期,公司绍兴新昌小球中心建设工程应用了公司BIM+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项目现场全过程可以做到项目数据分析效率提高95%以上,进度全过程99%可追溯,项目资料协同管理实现99%无纸化,全面提升了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智慧化管理水平。该项目获评浙江省“智慧工地示范项目”。公司是钢结构行业中的综合性企业,具有满足客户各种实际需求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与单纯的制造、施工类企业相比,公司的产业链更为完善、产品线更为丰富、更为接近客户端。在设计、制造、施工等各个环节,公司能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力求在项目初期就通盘规划,优化设计、制造、施工及维护等各环节,努力为客户提供工期短、综合成本低、维护响应迅速的钢结构产品。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升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能力,从而可以根据技术或市场发展的趋势快速反应,紧跟市场前沿及时调整,更好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5.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8亿元,同比下降21.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营性损益的净利润4.88亿元,同比下降27.0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71亿元,同比增长444.26%。2024年,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综合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力显效,我国宏观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企稳。在此环境下,行业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为基础,围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过分追求规模指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统筹好“生存”与“发展”,要在“稳”与“进”、“生存”与“发展”的平衡中稳扎稳打,久久为功,逐步提升发展质量。因此面对行业发展的提质目标,结合国家及产业的发展规划,2024年行业机遇发展趋势如下:(1)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下,国家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的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此类客户有自身顺应产业增长带来的扩张转型的需求,且信用及现金流都较好,能给钢结构建筑行业带来高质量业务。(2)一带一路背景下,制造业出海成大趋势,建筑的海外业务市场迎来发展机遇。(3)大力发展装配式的仍是大势所趋。包括鼓励学校、医院等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建筑。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其建设既注重建造速度又有绿色建造要求,因此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的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4)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打造低碳、零碳建筑。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以及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将聚焦零碳建筑、零碳社区及零碳工厂、城市生态空间增汇减碳等重点领域。(5)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智能化设备升级及数字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促进行业提质增效。继续推进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的应用,结合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全链条。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设备,围绕绿色、低碳等要求开展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及升级、鼓励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加快数字化的工厂,智慧工地等的应用以促进行业传统建造模式的转变,提质增效。钢结构建筑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根据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调整政策及行业趋严监管,一些缺乏创新、缺少资质及工程案例业绩、管理运营效率低下、资金实力欠缺的中小钢结构企业在竞争中将被逐步淘汰,而拥有技术、规模和品牌优势,综合实力更为雄厚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强做大,起到促进行业整合的作用。公司以五五战略为基础,开展了三年滚动发展规划,仍将继续打造“创新驱动的钢结构建筑科技型公司”的战略定位和“践行绿色建筑、共创美好未来”的公司使命,公司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条整合、组织模式变革、新质生产力构建,中期向钢结构建筑集成服务商转变,并逐步建立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生态圈,打造引领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平台公司。2024年的总体经营思路为:在五五战略的指引下,以流程型组织变革为抓手,推进各公司的流程型组织能力建设,聚焦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破局点突破,构建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在2024年经营思路的指导下,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0%以上。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机场航站楼和火车站等,公司的业务发展与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及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等直接相关,亦受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应对措施:针对此风险,公司对宏观经济及市场情况保持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不定期地发布指导性文件,调整经营方针;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能力,创新产品体系,引导客户需求;此外,公司整合各业务的营销力量,提高重大项目的运作能力,提高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的中标率;加强对项目的风险评估,增强应收账款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大多在露天、高空环境下进行,在施工过程中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监管不严格、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均有可能构成安全风险隐患。应对措施:针对该风险,公司一贯强调加强质量、安全的事前防范,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统一规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的生产、施工过程中予以严格执行。钢结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为钢材,包括钢板、焊管、型钢、无缝钢管等。报告期内,公司钢材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约50%左右,总体占比较高。钢材价格上涨对公司带来经营风险。(1)提高统一采购比例,以提高公司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加强战略供应商及其他合格供应商关系管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长期采购协议,争取优惠政策。(3)根据钢材价格的波动情况及趋势,综合考虑成本与毛利,引导客户选择合适的销售合同定价形式,在预期钢材价格将持续上涨时,公司积极争取工程价格可以调整的开口或半开口合同,防范钢材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钢结构行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我国钢结构产业市场发展较快,由于钢结构产品应用广泛,行业发展空间广阔,新建和从相关行业转产过来的钢结构生产企业迅速增多。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尽管钢结构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在低端市场(特别是一些普通厂房类项目),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可能出现下降。而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型厂房、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空间大跨度钢结构建筑等中高端市场,会逐步集中到一些品牌企业中。应对措施:针对该风险,公司一方面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维持技术领先地位,打造技术壁垒;另一方面拓宽业务链,形成为客户提供集成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此外,公司深入开展精益管理,狠抓降本增效工作,提高运营效率、控制产品成本,力争管理出效益。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星空体育官方网站